每年的這個時候,
地里的農(nóng)活也忙乎完了,
趁著天氣不冷不熱,
家家戶戶都扎堆結(jié)婚辦喜事!
如今吃酒席都是在大酒店里,
各色各樣的菜式都有。
當(dāng)我們住進樓房的時候,
可能也就沒有地方鋪開一場地道的婚宴,
不過,你還記得那些年在農(nóng)村“吃桌”的場景嗎? 東營信息港 zimo06.net已獲悉
雖然飯菜不如現(xiàn)在大酒店的華麗,
但那個幸福的氛圍和那股熱鬧勁兒卻始終難忘...
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回憶一下
東營最接地氣的傳統(tǒng)婚宴到底是啥樣的
搭棚子,砌爐灶,架案板
露天廚房
這個時候,自家的廚房顯然太小太小~~必須搭建一個露天”廚房“才能伸展手腳。
磚泥巴灶
其實最早的時候還是泥巴灶,后來有了青磚、紅磚之后,人們才開始用磚頭砌一些臨時的灶。
燒木柴,那火叫一個旺呀!弱弱地問一下,有小伙伴趁那個機會烤紅薯或土豆的嗎?
簡易“案板”
由于菜太多,通常都會架塊木板或者拼幾張桌子,充當(dāng)廚房操作臺。
而且菜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開席的時候直接端上桌。唉,這種壯觀的場面只怕今生再也難得一見~
其實在那個年代,在農(nóng)村,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是這種超級大的鍋。但是一家頂多也就2-3口,這個時候就必須去其他人家里借來用。不得不說,那時候農(nóng)村人把那種互幫互助,充分利用資源的美德真是發(fā)揮的淋漓精致。
那些年,很少人出去打工,基本都在家種田。所以,人人都干體力活,成年人吃飯都是用大碗。
而且農(nóng)村辦一次酒席,得要好幾百個碗,所以,這個也得是到村兒里把各家各戶的碗盤集中到一起。
這種四方桌,一桌八個人。“坐席”的時候按照輩分來區(qū)分位置,有的地方稱一席(上席)、二席……有的地方稱主席、陪席……
那時候,都是坐這種長條凳。窄窄的,長長的,可坐2-3個人。
開席前主家都會去村里各家各戶或者小學(xué)借來備用,為了不弄錯,通常會用粉筆做個標(biāo)記方便辨認(rèn)~
辦酒席是個大事,需要做平常難得吃到的大菜,而且主人家還必須考慮菜的味道,所以一定要請一個遠近聞名的廚師掌勺。
雖說這大廚沒“廚師證”之類的身份證明,但是他做菜的味道和風(fēng)格,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做這一行靠的都是口碑。
所以說,能被主家請來幫忙的肯定都有兩手絕活。如今,這種鄉(xiāng)村土廚已經(jīng)漸漸消失。相反,一些在城里打工的新型廚師慢慢走進鄉(xiāng)村,做起了“農(nóng)村酒席一條龍”的生意……主人家只需出錢和場地,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自發(fā)來幫忙的鄉(xiāng)親
那時候酒席上的大事小事都是親力親為,光自己一家人肯定是忙不過來。遇上這種大事兒,自家的或隔壁左右的人都會自發(fā)過來幫忙,這已是約定俗成的事。
幫忙的人,他們也早已習(xí)慣于這種排場,駕輕就熟,按部就班,分工負(fù)責(zé),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只等親友到時開宴。
辦這么多酒席累不累?說不累那是假話。但是大家累并快樂著,臉上也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有多少人還記得這樣的場景,
很多東西都隨著記憶慢慢淡去,
當(dāng)回憶起來的時候,
才發(fā)現(xiàn)時間過得如此快!
難忘!珍藏!
你最喜歡的婚宴菜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