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城有四關(guān),而利津獨無南關(guān)。原來早年河決,利城東南角塌入河中,城南關(guān)頓成澤國。僥幸逃出的趙、隆、劉三家,選擇一高地另建新莊。為避南關(guān)“難關(guān)”之忌,取名"三姓莊"。
有一年,新任潘知縣夜間登臨城樓巡視,見城南村落有隱約燈火,問左右,衙役謊報乃刁民聚眾賭博。潘知縣怒道:利津地本貧瘠,百姓尤艱,聚賭歪風(fēng),豈能不剎!即喚兩名衙役,徑往三姓莊一探究竟。進村見家家燈火通明,到一戶人家隔窗觀看,滿屋熱氣蒸騰,一家老小正忙著做豆腐呢,一連看了數(shù)家均如此。潘知縣會心一笑,打道回府。
次日,潘知縣請三姓莊長者到縣衙,道:“三姓莊人勤勞本分,精于持家,家家做豆腐謀生,村名改為豆腐巷如何?”豆腐諧音“都福”,村人樂于接受。于是,“豆腐巷”村名沿用至今。
2“望參門”的傳說
在利津縣明集鄉(xiāng)北部有南望參門和北望參門兩個村。這里是退海之地,戰(zhàn)國時已有人生存,并建有窯廠·鹽灶,人們以燒制陶器煮鹽謀生。
相傳黃河泛濫成災(zāi),淹沒了窯群人們被迫遠走他鄉(xiāng),這里就漸漸荒蕪了。三國時期曹操做了魏國丞相為了富國強民,發(fā)動將士屯墾開進了北海沿邊。那時這里方圓幾百里不見人煙,遍地荒草沒人荊棘叢生。曹操的兵馬從西到這里開發(fā)屯墾,來到這里正逢陰雨連綿,幾天不見太陽,不見月亮。將士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迷失了方向,忽然一個晚上晴了天,有一將軍在天上找到北斗星方位才辨清方向。為了以后不再迷失方向。這個將軍就叫軍士們用荊條茅草搭了一個很高的牌坊在幾里外就能看到。也不知這位將軍是哪方人他把北斗星叫做“參”(音shen)這個牌坊就叫“望參門”。
后來曹操統(tǒng)一了天下,這里人煙見多,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個將軍和開墾荒地的軍士,就把定居后的村落叫做“望參門”。
民間傳說大全:
3“三眼井”的傳說
利津城有三眼井街,因有三井分布街南街北而得名。據(jù)傳,此三井皆通東海龍宮,深不可測。逢月圓,三井同映月,俯身井口,能聽龍宮之聲。有一年七月十五,月照井中,壁泛異光。高家少爺高貢齡備考,苦思制藝文章,盤桓井側(cè),似聞人語從井中傳出。側(cè)耳細聽,原是龍王與眾臣討論會試題目。高貢齡半信半疑,待會試,竟言中,遂中進士。
高家人得知,以為求取功名捷徑,眾子弟皆在月圓夜趴在井口,屏息聽龍宮天機。龍王聞報大怒,施法術(shù)遷走一井。故今三眼井,實有二井。此后,月光依舊映二井,只是再也聽不到來自龍宮的聲音了。
4“魯班爺顯圣修北門”的傳說
利津城墻歷為土筑,河侵匪毀,屢修屢廢。乾隆間,時任知縣程士范請帑,調(diào)工遣匠,易土為磚。護城河、城墻、炮臺、哨樓依次竣工,后建城門,用時三年始成。城東臨河,不需甕城,重點在其他三門。西門“朝京”、南門“迎薰”很快建成,皆甕城環(huán)門,飛閣重檐,氣勢雄偉。惟有北門,地勢復(fù)雜,一時無從下手。原來,這北門與別門不同,西門內(nèi)外只有西街、西關(guān),南門外只有南街、南關(guān),而自大隅首向北依次是前北街、后北街、大北街和北關(guān)。城外孟家坦,西北有十三個五股道村,東北有十三個夾河村,村莊稠密。此外,北門還是通往鐵門關(guān)和京、津的門戶。所以,這北門既要修得美觀得體,又要堅固實用;既要和南門相互對應(yīng),使城內(nèi)外出人順暢,又要關(guān)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延請的設(shè)計師,均搖頭而去。
有一小伙,自稱名魚太陽,自薦修城。監(jiān)工問其手藝?曰無。讓其搬磚運石,言無力。無奈,安排其到伙房聽用。魚太陽不善言語,每日洗碗刷筷。閑時,就地鋪一紗布,拿筷子在上面擺弄。人見其怪,均不理睬。一日,程知縣督工到北關(guān),轉(zhuǎn)至伙房,見之。正疑惑,忽聽其失聲喊道:“成了!”循聲望去,但見雪白籠布上用紅漆竹筷搭起了一座城門模型。程大喜,高呼眾人,見者皆稱奇。此“城門”造型奇獨,別具一格,甕城乃“倒甕”狀,留有側(cè)門,既方便出入,又不影響防御與觀瞻。再喊魚太陽已無蹤影。尋至住處,只床上留黃表紙一張,草書一個“魯”字。程端詳良久,恍然道:“魯乃魚、日組成,其非魚太陽乎?此乃魯班爺顯圣助我也!”不久,按照圖形施工的北門“鎮(zhèn)海門”建成。魯班顯圣修北門的故事也流傳下來
5“雙井村”的傳說
雙井村位于利津老城以北幾里處。早先,該村西邊有并排著的兩口水井。令人奇怪的是,這兩口水井相距僅幾米,卻一口是甜水,一口是咸水。其中有一神奇的傳說。
元末明初,利津城北已成了大片的黃河新淤地,各地移民陸續(xù)遷來開墾定居。其中趙永寧一家從河南省遷來,雖其選居點地勢較高、土質(zhì)也好,但缺乏水源,吃水須到五里開外的黃河去挑,相當(dāng)費力。趙家老少下決心挖井找水,先后在附近多處凹地掘地三尺都未見水。趙永寧并不灰心,帶領(lǐng)全家繼續(xù)挖探。當(dāng)挖到第十眼井時,深度不到兩丈,清清的泉水就突突地冒了出來,但舀起一嘗,泉水齁咸,不能飲用(此現(xiàn)象俗稱海眼,黃河口地區(qū)曾出現(xiàn)多處)。由于連累帶急,趙永寧竟暈倒在地。
昏迷中的趙永寧朦朧覺得,挖成的水井成了甜水,欲想舀起品嘗,突聽有人喊道:“不用嘗,這水是咸的!”抬頭看時,只見對面站著一位紅潤滿面、發(fā)須雪白、身穿藍袍、手持拐杖的老翁。老翁和藹地笑道:“此乃甜水和咸水雙井之地,咸水可熬曬食鹽,甜水在咸水井西邊五六步之處。這里埋藏的甜水本不讓人提取,我憐你舉家遠來不易、找水心切,怎忍心不讓取用?”說完這話,老翁飄然而去。趙永寧醒來后,感到夢中的情景非常奇怪:是不是神靈幫俺一家?于是,就在那咸水井西側(cè)五六步處,連夜挖了起來。
當(dāng)挖到近兩丈深時,底部出現(xiàn)了兩個拳頭大的泉眼,清清的泉水汩汩涌出,舀起品嘗,甘甜無比,透心潤腹。但未到天亮,趙永寧因過度興奮和勞累,竟眼含熱淚、面帶微笑辭世井邊。
東營信息港zimo06.net市民報道
因為有了水源,這里后來很快聚成了村落。為紀(jì)念趙永寧老人,該村取名“雙井村”,沿用至今。
6“李神仙洞”的傳說
位于利津縣舊城中心地段,大北街南首地下,洞口在李氏家族某房內(nèi),傳為李神仙以“仙術(shù)”建成,故名“李神仙洞”。李神仙名登仙,家居利津城,幼聰敏,及長愛談玄講道,精通數(shù)學(xué),曾任明朝鴻廬寺序班。清兵入關(guān)后棄官回家,或閉門不出,或長期云游四方,言行多玄妙詭秘,人稱“李神仙”。清順治年間秘密建造此洞,傳聞與清初白蓮教反清復(fù)明的活動有關(guān)。原洞西通三里莊,北通小王家莊,各長3華里左右。解放前洞身已多處塌塞,不能通行,今存洞首殘段,南北走向,長35.06米,寬0.72米,有3個洞口,洞頂土厚2.5米,洞高1.5米,厚0.90米,洞壁為砌磚襯里,洞頂為拱形磚券,洞壁上有多處燈龕。相傳,李神仙道術(shù)高明,可移山填海。關(guān)于他的傳說很多,最出名的是"女兒路"說和"藏軍洞"說。
1.女兒路的傳說
據(jù)傳說,李神仙洞是李神仙為他閨女修的一條暗道。東通小街。西通三罩序。相傳,李神仙的閨女像她娘,長得十分丑陋,麻子臉、油簍腰、一雙尺把長的大腳。這閨女有個姨家住河?xùn)|小街村,有個表妹名叫桃花。桃花長得如花似玉,百里挑一。表姊妹倆關(guān)系好得沒法說,不是桃花來,就是丑閨女去,三天不見就想得慌。這么一俊一丑倆姑娘出雙入對,自然引起了不少好事者的議論,更有一些張狂后生指指劃劃地說咸道淡。尤其是每當(dāng)她倆在東津渡過河時,忽然這個人說:"這么俊的閨女咋找個母夜叉做伴!"忽然那個人又說:"誰要是娶了這母夜叉,甭說別的,就這對大腳,也夠受用一輩子了!"丑閨女坐在船上,躲也沒處躲,藏也沒處藏,直羞得恨不能一頭扎到河里去。